为增进不同区域间教师的相互学习,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互助,达到教育资源共享,增加兄弟学校之间的友谊,花都广附第二期“优质课”展示活动暨第一期教育专家讲座于5月20日开启。


博雅国际教育集团旗下的广大附中各校区,以及花都区教育局指定广附花都“结对帮扶”学校——清远市阳山县第二中学、阳山县太平中学、阳山县黎埠镇谭兆中学、阳城镇中心小学一行80多人前来广附花都进行教学教研交流,共促提高。同时在广州大学教育学院专家的引荐下,特别邀请了香港教育大学(教育专业全球排名12)施澜博士为广附花都教师诠释了新概念——元认知教学法等课题研究。

01课堂风采:行云流水 异彩纷呈
一枝独秀不是春,满园绿茵方为夏。此次交流活动,广附花都共有17位老师带来了各具特色的展示课,学科类型涵括语文、数学、英语、道法、历史、音乐、美术和体育八大类。
飞扬的眼眸,生动的话语,如水的眼神,闪射的火花,严谨的论辩······课堂上,精心准备的老师和热情自信的孩子正在思辨中探索新知识。
语文组—化人以语,育人以文
梁祝萍老师—《剃头大师》
语文组梁祝萍老师,一节《剃头大师》,为大家呈现了一场充满童趣童真,幽默诙谐的课堂。梁老师仔细研读文本和学情,利用图文对照,读中感悟、师生互动、动作演示、情境设置等形式,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,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课文,掌握新知。

胡可老师—《海上日出》
胡可老师的展示课上的是四年级下册课文《海上日出》,胡老师教态亲切,言语温柔而有力量。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紧扣一个“美”字展开,在品美词,读美文、集美句、学美段的环节中落实学生的语文素养,在问题驱动中提升学生的品析能力,处处有亮点,环环有收获。

虞水兰老师—《杨氏之子》
虞水兰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是五年级下册的文言文《杨氏之子》,虞老师的课堂自主活泼,一问一答中闪耀着思辨的光芒。借助注释,联系上下文、小组合作等解决文言文教学重难点的学法,在课堂中应用的适时又恰到好处,最后环节的拓展延伸,带领学生比较阅读《徐孺子赏月》,以此激发学生对阅读《世说新语》的兴趣,成功将课堂引领到更为开阔的境界,新知由此生发。

张继龄老师—《傅雷家书》
作为八年级语文备组的博学担当,张继龄老师在这一节“爱你三千遍——《傅雷家书》名著阅读课”上,充分展现了什么是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。张老师先是结合名著内容和拓展资料,让学生充分了解傅雷。再通过引导学生对父母教育方式的思考,教育孩子们要理解父母不同教育方式下的良苦用心。在这节课的最后,张老师别出心裁地让学生自己朗读父母写给他们的书信,让爱和理解,化作了感动的泪水。

数学组—观千剑,而后识器
张晓敏老师—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》
五年级张晓敏老师,一节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》,为大家呈现了一堂扎实严谨的数学课,思中学,学中练,练中反思巩固,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环节鼓励孩子们“动口、动手、动脑”,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,拓展练习适当拔高,引领学生思维向更深处漫溯。

欧海玲老师—《图形的运动》
《图形的运动》是六年级欧海玲老师带来的展示课,欧老师从谈话导入入手,通过多层次的合作活动,鼓励学生重视数学课堂的探究精神;通过思维导图的梳理,引导学生重视数学课堂的思维整合;而在最后环节的拓展应用,则落实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重视应用的学科特点。一步一个脚印,层层融合,让学生在感知图形运动的同时,也收获了学习数学的乐趣。

曹薇老师—《变》
七年级数学科教学经验丰富的曹薇老师,设计了一节以“变”为主题的特色公开课。课堂上,曹老师利用巧妙的方式展现了数形结合、整体带入等数学思维在方程及不等式里的综合运用,同时设置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了“学生主动学习为中心”的理念。探究问题层层递进,思维深度步步深入,激发学生学习兴趣,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。课堂尾声,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总结题型规律和方法,充分体现优质课的核心作用!

英语组—妙趣生花,操千曲而后知声
陈潇老师—《I am very fast》
青春阳光,活泼热情,是广附花都英语课堂的特点之一。陈潇老师带来的展示课《U10 I am very fast》,令人印象深刻。课前的英文歌热身环节,迅速的将孩子们带入到了课堂情境。课中各种有趣的情景设计,学具准备、角色扮演、游戏互动,寓教于乐,让学生在玩中说英语,在说中用英语,在不知不觉中,学会了英语。

蔡丹婷老师—《how to stay safe》
蔡丹婷老师的《U10 how to stay safe》在一首悠扬的音乐和一个简短的游戏中开启本堂课的序幕,孩子们充沛的感情,准确的英语发音令前来听课的老师惊喜又惊讶。接着,蔡老师紧紧联系学生生活开展教学,让学生自主选择判断,哪些动作是危险的,在生活中是不可尝试的,并让学生在说中不断巩固单元重点句型的应用,提高学生用完整语句回答问题的能力。借助思维导图设计板书,简洁美观。

李昀花老师—《I can’t wait to see you》
李昀花老师执教的六年级英语《U10 I can’t wait to see you》,课堂上,李老师凭着良好的英语功底,娴熟地驾驭课堂。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,让学生快速地融入到课堂中去。同时,李老师引用贴近生活的旅游情景教学,让学生置身其中,领略其他国家的风土人情,自然学习课文内容及重点句子,让教学动作变成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自然发生。利用思维导图整合思维,小组合作探究,精彩纷呈。最后明信片寄家人,升华了本课的情感教育。

张婉冰老师—《Aliens arrival》
八年级英语科张婉冰老师对教材的分析整合,对学生的程度把握都很精准,并注重运用情境教学法。通过给学生创造情境,引导学生以小组竞争机制逐步完成各项任务包括情景剧表演任务,促使学生专注投入到课堂中;通过运用多种现代信息技术,例如剪映,录制截取音频等手段,提高课堂的趣味,激励学生积极投入课堂活动,课堂氛围十分活跃;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读后活动的设计,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;同时结合时事热点——天眼,天问一号等将本节课升华到新的高度,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探索未知世界。

道法组—教花浇根,育人育心
陈钰娟老师—《合理消费》
道德与法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,陈钰娟老师带来的《合理消费》一课,令人耳目一新。课前陈老师潜心研究教学,积极备课,精心设计教学过程,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。有趣的视频导入,小组合作完成心愿卡、辨一辨、演一演、想一想、写一写、学一学、用一用、改一改,课堂总结,每个环节都与生活真实场景关联,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生活实践的能力,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。

钟柳娟老师—《自由平等的真谛》
八年级组钟柳娟老师以《自由平等的真谛》为题进行优质课展示。钟老师运用新闻情景剧的方式,让学生表演和播报几则热点时事新闻,让学生在表演和观看的过程中体会自由与法治的关系,调动了课堂的气氛。通过观看“孙小果案件”的视频,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平等的表现。最后通过“中美高层战略对话”事件的分享,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,达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,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然生成知识点,即落实了知识目标又达到了活动育人的目的。

历史组—创设情境,论从史出
徐家茵老师—《社会生活的变迁》
徐家茵老师执教了八年级《社会生活的变迁》一课,教学过程衔接紧密,结构严谨。教学设计上通过前不久大热的电影《你好,李焕英》作为导入元素,激起学生好奇心,设问巧妙,调动学生积极性。课堂教学中,徐老师大胆将课堂交还学生,给了学生充分讨论学习的时间,将传统教学中的“让我学”转化成为“我要学”,师生课堂互动活跃;同时结合历史核心素养要求,积极从史料实证、时空关系、家国情怀等方面进行教学,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。

音乐组—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
宫浩玉老师—《萱草花》
课堂上,孩子们齐吹口风琴开始二声部演奏,清澈的童声,娴熟的指法,深深吸引了所有的听课教师,老师们纷纷拿起手机,记录下这悦耳悦心的一幕,这就是宫浩玉老师执教的展示课《萱草花》。宫老师的课堂体现了“以生为本”的音乐教育理念,所有教学设计,都为学生提供感受音乐,表现音乐,创造音乐的广阔空间,并在歌曲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,在声音的变化中让学生感悟二声部的特点和要领,是一堂精彩纷呈的美育课。

美术组—以美育美,美美与共
黄宇东老师—《重复与渐变》
圆圆好似一节竹,内有一间玻璃屋。屋里景色无限好,五彩缤纷看不足。黄宇东老师执教的《重复与渐变》一课以一则有趣的猜谜语开始导入课题,趣味盎然。在图片的直观感受中体会重复与渐变的特点,紧接着开始引导学生设计图案,提示设计创造要求。课后作业的布置也别具一格:要求学生们用所学重复与渐变的方法在手提袋中设计一个图案,充分提升了学生学以致用、感受美,应用美的能力。

体育组—示范引导,扎实基本功
崔木青老师—《足球脚内侧传接球》
由崔木青老师执教的八年级《足球脚内侧传接球》,以科组优质课标准进行体育课展示,各部分内容连接紧凑、环环相扣,课程练习形式多样,结合了体育中考内容和国家体质测试内容开展练习,运动量设置比较合理。学生在课堂上所展示的技术水平、精神风貌、体能素质等充分展示了“做最好的自己”的好学风貌。

02各抒己见:思维火花 心灵碰撞
教而不研则愚,研而不教则虚。展示课结束之后,全体老师开展了热烈的评课活动。上课教师首先进行自我总结,分析得失。

香港教育大学的施澜博士对广附花都梁祝萍老师的《剃头大师》一课给予了较高的评价,施博士评到:“梁老师的课堂以学定教,目标明确,导学案的学习单始终跟随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,给了学生一个稳定的学习支架,目标和方向,学生可随时在课堂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。其次,梁老师课堂设置的四个学习目标,都完成的很好,表演、朗读的情境设计,很符合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,课堂氛围热烈而融洽。当然,美中不足之处,我们的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,课题的含义解读还可以再深入一点,在课堂的结尾再回课题,大师真的是大师吗?以此来培养孩子的批判思维,给学生反思的机会。”
|